爱康类风湿论坛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感谢那些曾经为论坛捐助的康友教你如何正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线电子病历,记录生活每一天爱康之家会员公约,康友必读!
清除来氟米特用消胆安考来烯胺免费参与生物制剂临床治疗项目权威书籍《中华风湿病学》电子版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常见问题
查看: 16309|回复: 1

《中华风湿病学》简介、前言及编者名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5 10: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友情提示:风趣爱康(www.iKang.org)是类风湿公益论坛,网友言论只代表本人观点,请大家文明发言!
主编:蒋 明 DAVID YU 林孝义 朱立平
  h8 e& Y% M: Q& w
0 S( J( I* d  @2 X4 J编委:DAVID YU 黄 烽 蒋 明 栗占国 马骥良 林孝义 邱贵兴 孙铁铮 魏 氓  伍沪生 叶益新 于孟学余 卫曾小峰 张奉春 赵 岩 朱
( w5 G# t# o, r: \( f& m* l- l! h
$ S( z7 Z& c: g. H; B+ F; p* _4 t立平
# R& z3 y$ L0 N) b/ k- w1 n$ j7 O" |' ?' V% B
学术秘书:张思争/ z3 B! B! N% Y, N6 U
: a/ |( U7 c' c" i. e! l% p
% t( i% R- v; Y8 f  f6 q5 t4 `
前言:6 X8 ?! j5 g. _/ C
——中华风湿病学
# @+ P2 Z- B' |) X  ~/ E* J
蒋 明 北京协和医院 2003年10月1日
0 ~4 ~7 T* }: z% \* z2 B4 Y9 }  I2 d# ]: v" N+ o
      不庸讳言,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风湿性疾病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不甚清楚,但是,近年来基础医学工作者对与风湿病相关的免疫学以及其他学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新的成果,这些成果将大大推动风湿性疾病的诊疗水准拘着一个新的台阶迈进,因此我们在编写本书时努力将与风湿病学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新进展、新知识融合在各种风湿病的阐述之中,将两者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着重对以下基础研究的内容作了介绍。分子遗传研究利用遗传标记和全基因组扫描的方法,发现在风湿病中有重要免疫学功能的基因,后者对有些风湿病的发病有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程中T细胞起着不同的作用,另外,非T细胞亦不可忽视。y8T细胞在自身免疫病的调节或启动中有着独特的作用。细胞凋亡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发现细胞凋亡在特异免疫位点的保护、免疫排斤、肿瘤相关免疫应答和免疫监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凋亡异常不但有助于阐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而且也为开发新的风湿病治疗药物提供了思路。人们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认识始于自身抗体,临床上很早就使用一些自身抗体作为诊断相关自身免疫病的有力工具。对自身抗体的深入研究,不但可以揭示抗体的致病机制,而且可以为临床提供更特异的标记性抗体,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此外,蛋白酶在风湿病尤其是关节炎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不同的蛋白酶在正常生理和关节炎病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酶抑制剂的研究将为关节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如今风湿病的基础科研工作正在兴起,预期在不久的将来,风湿病的基础与临床定会得到飞速的发展。
* z% W3 @  b: s  A
* k- U* a* k" Y3 S8 ^      本书更多的篇幅是阐述风湿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在论述时强调了以下特点:其一,每种风湿病都有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和含有不同的血清学成分,现称之为异质性病谱。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不仅可以呈现很轻的或亚临床型的临床表现,亦可以表现为侵及肾脏、中枢神经等重要的器官,病情严重时可以危及生命。这两类临床表现分别处于异质性病谱的两端,中间还有许多不同的临床征象,如有些患者可以分别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疲、尊麻疹样血管炎、腹痛或腹泻等不同的临床相,有些病人还可以呈现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或深部红斑狼疮。实际上,几乎每一种风湿病均为异质性疾病,所以,临床医师应当对各种风湿病的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于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须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提高诊断的水平。其二,早期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基础。风湿病常常呈现慢性病程,多种风湿病从出现症状到确定诊断一般需要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如果诊断延迟,病程进入比较晚期时,治疗效果往往较差。因此,能够及早确诊是临床医师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风湿病学界已对一些主要的风湿病制定了分类标准,为相应的疾病提供了诊断依据。然而,现有的分类标准均依据该病的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而制定,多数是偏于晚期的特征,符合标准而作出诊断的患者,其病程常常已不是早期。迄今,尚无早期诊断的标准,这是因为多数风湿病在病程早期时的临床表现变异较大和缺少共性的缘故。所以,探索早期诊断的规律是每个风湿病医师所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有些临床表现不典型的风湿病被称之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或分类未定的脊柱关节病,这类疾病随着病程的延长可以转变为某种典型的风湿病,因此对于已经诊断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或分类未定的脊柱关节病的患者,应该紧密随诊或给予必要的治疗。自身抗体是诊断和观察风湿病进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还不能确诊的患者,定期检测自身抗体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目前,一些具有远见的风湿病学家认为,在某一疾病呈现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出现异常化验指标之前,病人体内已经存在免疫、代谢环节或遗传基因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如果能在发病前测出这些致病因素,则能够更早地预测临床疾病的发生,这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有极大的好处,并可加深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其三,关于风湿病的治疗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近年来,生物制剂治疗已问世,根据初步观察显示出有良好的疗效。随着基础学科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有关生物制剂在风湿病中的应用将会有更快的发展。本书对此作了一定的介绍。当前不断有关于风湿病新疗法的介绍,其中包括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治疗后进行干细胞移植,这是一项新的治疗方法,迄今全世界病例数量较大的临床验证报告尚不多见。我国已经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专列一章作了介绍。目前,临床治疗中比较强调疾病活动性的程度,不少学者主张对疾病的活动性给予积分指数,作为评判疾病轻重的依据,以达到患者在不同病情时给予不同的治疗措施。因此,我们在介绍各种风湿病的治疗中,尽可能说明不同病情时的治疗原则。从整体观点出发,身心治疗与药物治广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我国在风湿病的治疗中,身心治疗尚属空白,为此专设一章,邀请北京大学心理系萧健教授指导,在这方面作了全面的论述。其四,很多风湿病是周身性疾病,可以累及体内的多种器官,因此,风湿病学与其他医学专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日益受到各科医师的重视。本书对风湿病在各系统及脏器的临床表现分别作了较详细的阐述,例如,肺动脉高压和肺检塞可以是风湿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尤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和系统性硬化中更为常见,而且远比以往教科书中所介绍的为高。自身免疫性肝病亦是近年来为临床医师所关注的一组兼有风湿病和肝胆疾病的疾患,尽管对此类疾病尚有很多了解不够清楚之处,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与自身免疫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 `1 v7 @& A  v5 a9 r: q! w- O( G5 W
      我们荣幸地邀请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风湿病学科的David Yu(余得恩)教授担任本书的主编之一,并为本书作序。余教授多年来从事风湿病学的研究、教学和临床工作,造诣很深,尤其在脊柱关节病的研究方面,更有卓越的成就,是当今国际著名的风湿病学专家。此次,他对本书的目录结构和内容提出了宝贵的建议,热诚联系海外学者参加本书的编写,在此我们深表感谢。
0 P7 V. B0 Q- g0 O" r. S4 s' W  ?. D0 `9 L. I; ?% W6 _3 X
      朱立平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免疫学专家,他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为本书中的海外学者所撰写的基础学科文章的译稿作了认真细致的审校和修改,使得译文内容准确,文句流畅。林孝义教授系我国台湾的知名风湿病学专家,他对本书的编写给予很大的关注,并邀请中国台湾同道撰写有关篇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黄烽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骨科邱贵兴教授,我的同事曾小峰教授和赵岩副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风湿科伍沪生教授、北京人民医院风湿科栗战国教授及该院关节诊疗中心孙铁铮博士均承担了繁重的编写任务;张思争医师在收集和整理资料过程中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做出了贡献,谨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N' L2 {# G1 K' i) u
3 \# t0 D$ C7 {+ u4 t  y8 ]6 d
      风湿病所涉及的范围广泛,为了保持内容全面、新颖和完整的特点,所以全书的篇幅较大,编写工作比较繁重,加以风湿病学的发展十分迅速,新的学术观点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由于受到学识水平的限制,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读者批评和指正。) |+ D) W- ]& X6 |# u

5 |" T3 w& E8 C/ Y0 Z& h8 g
1 v2 g' H) t, I# }* c
( F1 _, d& x, h* Y9 A编者名单:
: E3 D, M; h* r. y(以姓氏拼音字头为序)
" B3 Y2 X4 X' o7 W9 j+ X1 I- b艾脉兴 首都医科大学友谊医院风湿科硕士8 R  e6 \- V) A0 C: M0 k9 Y% h
白 彦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博士
, d, h( {6 z. ^3 {( O' ]6 E白 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 l+ g9 d! L; W/ d. j0 y$ u毕增棋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教授
3 Q- B, U2 n2 f5 {" X蔡柏蔷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教授" f) L3 E6 Y  C# D# Q( O
蔡*伯 北京大学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教授
. t( @& j4 {- O1 u0 F柴 亮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博士/ [) ]- o- N  ?% Y: @
陈 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教授  ~5 L" o" ]$ M0 ~  [: t/ K  U
陈美璞 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风湿科主治医师+ n6 n- ~% d7 r, v; S) Z
陈 佳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物膜与膜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Z5 a- p5 K; G4 _3 c
陈 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博士
5 D# Z- ]; r" {9 e+ E陈寿坡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教授' K8 F! k- ^, F: ^+ v* Y
陈顺乐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风湿病学科教授
" q3 A7 g- ]& Y; N1 l7 G" {陈志强 美国德州大学贝勒医学院病理学博士后
$ I% w- i" G6 k# T3 {. G; i* w崔全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教授, t' r  ?" t. i# i( o4 A+ r# H
戴德哉中国药科大学药理研究室教授' H+ ~' j; e  l5 z4 c
董 怡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 ~+ u0 ^- \- I  L7 Z
杜德顺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教授
, o7 ]  ^$ r- c0 N5 K' m  o9 k杜寿吩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教授# q* ]. U( E6 h7 S9 r
范中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副教授
# Y( ?. T$ q3 i- y4 y* t5 c冯 星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7 N4 K3 p& T' R0 `0 p" K2 X# d8 M
冯学兵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风湿病学科博士) }3 f: }- Q- O4 \' G- n" U
冯树芳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皮肤科教授' F8 g4 c- V! h& h0 P
冯兴华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6 G+ g) |8 O  D' N. X; r% n
古洁若 中山大学第三医院风湿科教授% H  n  g& v4 G) A2 d
郭军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硕士
1 [1 j3 d0 \' M- B6 _. G7 X0 h9 _郭 磊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理学系博士
' u( P+ J3 {6 _4 p
) S& ]. |  E3 R" ?; C+ d郭 毅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
7 H* m0 `8 f, q. n8 H; ]韩 飞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
% r9 S1 S. g, t$ N8 W( F2 u韩钢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副教授% i% [0 z$ d5 h0 f( L& i
韩文玲 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副教授
. N) P1 |% I5 W4 l) O7 X* s9 ^# M何夏秀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
5 g( d2 n2 H& T黄 烽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教授  V; l6 U" {4 G( L0 a" ]* F0 p  x; D  x
黄尚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遗传学系教授9 M5 B6 C0 l5 J1 e- G
黄彦弘 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风湿免疫科副教授" g% e* x/ f5 L+ E
姜玉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超声诊断室教授
9 v1 K7 U/ V4 G* l蒋 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 P8 O: A# b( u/ |! _) K# }9 R6 X
蒋 颖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博士, ^' B8 q7 b# n+ d
蒋之东 美国德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 `# D: B/ ~' P/ F7 m, s$ X1 \
蒋知新 解放军304医院免疫实验室副研究员
/ |4 ]. ^% u" N& d1 u井 玲 吉林大学地方病研究所副教授
7 Z7 I% D  F" G' i' V! X冷晓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博士7 K) b( |5 ~* M1 C' j) X/ X
李广生 吉林大学地方病研究所教授+ ^, q) |! p8 u- [. q/ X) x
李 航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博士
" n. s3 P+ z; n! I李 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博士2 O' X3 R; r3 u/ P+ c+ e
李蓉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教授
3 \4 a: O' e9 M# V5 j* \; W9 e李胜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硕士- w  a6 D. x8 ~5 S
李舜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教授
, [+ c' L, o9 B' N李五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副教授
) j5 D+ u; P6 a4 w& i* }+ t李小霞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风湿科副教授
+ l" W( ~- J9 A7 D+ o李永哲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研究员+ J$ B9 i9 H  ?- s! A
栗占国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
+ C3 v: F* ?% W9 O/ {8 U3 r林宽佳 中国台湾国立阳明大学社区医学院研究中心助理教授8 a3 O5 A: j" {1 {$ ]3 ^, s
林 进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副教授6 v* T/ b, j0 y! A: s$ w
林 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硕士9 V( o  I' ]+ @) q
林 星 福建省福清市医院风湿科副教授
) F  B" [) P1 o, B林守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9 a8 Q! Y8 ]1 z8 V- \8 ~
林孝义 中国台湾国立阳明大学内科学系 台北市荣民总医院过敏免疫风湿科 副教授
9 H5 l& N/ \' j: Y  x0 a刘宏潇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风湿免疫科博士
4 j# ~" A6 x0 U" V& `7 g) a刘湘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副教授% x3 h' A3 P0 T1 i* ]
吕厚山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教授
: A) E$ y& p. }7 I" A+ Y马大龙 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教授
# P) g* k2 _! O" K马骥良 首都医科大学友谊医院风湿科教授
; n7 R! d8 G, `) ]* O6 |马良坤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硕士1 X) Z. J8 A1 H" o$ a
马圣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教授
2 S( d( A+ R$ i, a穆 荣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硕士
- p' n4 d* e# H. U9 j- s9 C倪道凤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教授7 @5 [* I  C( a4 R/ t
, u7 L& F6 U9 A) {6 r1 E
彭 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博士! ]% ^+ Z. L% |, @% Y; k
戚务芳 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免疫科教授
1 n  T, E' t1 ]3 s1 q( @5 t! R, H邱贵兴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教授
+ R. u( {8 `5 m3 y: t任韵钊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
; V# D- Y/ o6 P) ]沈 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风湿病科副教授
5 M; P2 g9 p6 }: F, D! B沈 梯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教授
' X  P0 n& X3 M' o( u6 g师 克 美国德州大学肿瘤研究所副教授( A8 j- |4 D% Q  y3 `2 ?& v
宋红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副教授( q' z0 g2 e4 B0 n  o
孙华瑜 福建省厦门市第一医院风湿科副教授; S9 w+ V8 Q5 V0 p% m" w
孙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系教授
, \% M0 m+ \+ F- R  R& _孙淑银 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副教授# ]2 J0 h" Q3 j" @) x
孙铁铮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博士1 B0 ~7 e7 U9 q9 {8 v
孙 阳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博士* A& l+ `8 J& o( b7 ?0 g- C+ i& w/ f* C
孙宇庆 北京大学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博士. z3 j& r2 x% w8 I
唐福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1 T  {( [; P. T
田新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副教授
) x, l. p# e( S1 x9 X; R0 w  n王吉波 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科副教授
/ a2 o; z2 K1 L) H王孟昭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博士
  D( `' @' w1 {9 z1 k/ |王以朋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教授
6 t) D+ j+ Z) b# G王志宏 长春市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副教授
5 j, ?" k. g/ a; c3 A" w魏 氓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教授' {& K# |) k) U" l! _
翁习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副教授
, S- K6 q$ N0 H; E1 R/ S0 c吴东海 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
2 c- K2 |- E( X$ ^7 b& f4 ?吴 慧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康复医学中心风湿病学系* A$ J! f5 C9 c
吴建新 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生化实验室研究员8 W& A" l  w5 j0 {& S- ~8 f
吴克林 山东省青州市益都中心医院风湿科副教授
& A% P' W8 a: A: @% ]吴庆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博士
4 B% W8 V- g3 o9 T2 k伍沪生 北京大学北京积水潭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
$ p6 e0 E1 E) E, j2 w6 A' X) ]* \0 m伍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博士8 O1 q3 u. d0 i( _
夏维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教授% @& [# ]2 D: _; S6 a+ S" N
夏志鹏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l0 m8 g2 z& S2 X/ D0 G7 ~+ G
萧 健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7 F/ k5 a1 `& X: ?& p4 w* D3 a+ N谢霖芬 中国台湾台北市新光医院复健部讲师
: u$ O% g4 P6 |6 q3 B( E% B( L邢小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教授
+ r8 p  M, E% W! F徐凯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副教授  G/ I2 H+ d4 ]
徐 答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 q5 ?7 E# N# i/ d
徐钟慧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超声诊断室博士7 o  F* O- O& b- j8 o& a" b
徐作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副教授
/ O7 `! ]% e9 T2 Y, `6 R许增禄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形态学系教授
# u/ D3 q, d) f- U2 k1 @薛 静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博士
7 S; W* ~; m8 k$ {! E& f1 C3 o! X' L/ j3 b+ X3 e# p
严洪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教授
. `9 {* V+ c, s4 C杨清锐 山东省人民医院风湿科博士
; q, e$ n: t3 r- u# T; W* x! O- B3 s杨 彦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
) ^1 K) h: N( c# [( A叶益新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理学系教授! @+ ~# X: o/ y6 }! k1 B
尹栋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
! g1 K' W2 h3 j0 ~( x尤 欣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博士
- ]5 n& Z( Z( Y于孟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1 K- i6 B0 r) J; \/ `7 E4 \" |+ o
余 卫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教授
- c/ Y7 J' _# j* V袁威玲 山东省烟台市毓磺顶医院风湿科教授8 z8 a. y6 K0 B- G% a
曾小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
8 T5 s2 t' |* i" V张德昌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理学系教授% J5 K: t$ n. G7 Y; a1 ]
张奉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
0 b  ?% e0 v3 j张海峻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0 d) u5 J2 P* \3 W% |; ]
张汉伟 中山大学第三医院风湿科助理研究员
; N2 E; b5 B( o1 z张 剑 山东省威海市市立医院风湿科主治医师5 E4 v( r  W- o7 A$ u1 ]$ h' `
张江林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副教授* L  i' I. M2 z) [
张京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
0 C; h& L4 w- ?) _( y' o& S, K张如峰 青海省西宁市人民医院副教授
4 f; m# @6 V; o# l张顺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
" z& y2 o8 W& J- u- r张四清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Beth Isrea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Harvard MedicalSchool, Boston, USA( K0 ^" o; i, y1 i4 N9 P2 ^1 |
张思争 美国德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 i" D, t" m" i+ N% A/ P" Q
张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副教授9 e- m$ k3 u/ o6 t
张饶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
/ C& k# X1 S8 l" M( x+ @2 ]张一平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Irvine,CA, USA    Asso-ciate Professor.
) l$ ]8 X8 s* y$ M张源潮 山东省人民医院风湿科教授
" w7 _9 Q( L, y) ^3 D7 b( Y; s. N赵 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副教授1 J8 N$ {9 M1 h8 ~( B3 h( f
赵家良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教授4 V# o, K9 b9 ]( P3 D
赵明辉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教授5 k- B1 A/ L: J5 S
赵时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教授
1 A) p( u/ v* }1 s& G2 w' Y赵 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博士
& q* ~& [, S1 w# H赵 岩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副教授# v8 @6 x; ]! T, h1 B' [
周碧瑟 中国台湾国立阳明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 社区医学研究中心教授
4 z& H' y. w) ^% e* ]0 [周昌德 中国台湾国立阳明大学内科 台北市荣民总医院过敏免疫风湿科教授/ d& {2 u0 ^2 [5 ]  H
周淑杰 吉林省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科副教授
7 H, M, S) H- Z7 S) b- a8 ?周 炜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博士
+ V1 \' G, O6 I8 A) n" Y朱传樵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教授
: c9 m7 D0 E3 S+ H1 ^朱立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免疫学系教授+ w) K3 V4 k" X9 Z# t2 f  d
朱正美 大连医科大学糖生物学研究所教授
/ V' e1 l" P' n7 I! v. L- o: \2 z/ ?6 D! d4 _, u
Alexander So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Rheumatology, University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Lausanne,    Switzerland- ^! R0 ]; m$ e$ z& e
3 ~0 u, u& x$ S& u* r
Betty P. Tsao    Professor. Rehabilitation Center, Division of Rheumatology, UCLA, School of Medicine, Los  Angeles, USA
7 y& j. ?. s3 a/ i" S4 N% d, R1 m8 ^+ ?* M. a
Chak-Sing Lau  Professor. Division of Rheumatolo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Department of Medicine, The Uni-  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China
+ _" J" |- n- o+ Y) \! a/ S6 d/ e7 C
Chi-Chiu Mok    Associate Consultant. Department of Medicine, Tuen Mun Hospital,Hong Kong,ChinaDavid Yu    Professor. Division of Rheumatology, UCLA, Los Angeles, USA4 F- \* u- a7 o  d

" @6 {' F8 Y2 c1 O7 x  Q( LEdward K. L. Cha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Oral Biology College of Dentistry University of Florida Gainesville,    Folrida, USA
- n8 A9 x, p, x0 e
( e$ q  @# Y4 ?( t& ^7 {; mJoe Craft  Professor. Section of Immunology, Yale School of Medicine, New Haven, Connecticut, USAJing Song Wang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Division of Rheumatology, Brigham&Women’s Hospital,    Boston, MA, USA0 N8 O' M3 n. t; k: u8 X

. b. T9 X4 a- _5 a+ |. qNathalie Busso  Ph. D.,Senior Scientist. Rheumatology Research Laboratory, Lausanne University Hospital,Lau-    sanne, Switzerland
. z3 j! E8 g9 W( P2 S4 Z6 o$ K7 i! L* p4 y$ S% {0 H
Philip Sambrook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Rheumatology,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Sonali Narain  Graduate Research Assistant. Division of Rheumatology&Clinical Immunology, University of Folri-  da, Gainesville, Florida,USA3 k/ b4 }; d5 m9 L( p. U4 K" r, G

3 j  U+ f' O6 ~9 T9 ]; g* UTang Ching  Lau    Associate Consultant. Department of Rheumatology, Allergy&Immunology, Tan tock Seng  Hospital,SingaporeThim Fan Peng    Professor. Division of Rheumatology, UCLA School of Medicine, Los Angeles, USA. y, v) }2 J$ Q4 D

5 a6 c  q/ d. ~' G- x# IWestley H. Reeves    Professor. Division of Rheumatolo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and Center for Autoimmune  Diseases, University of Folrida, Gainesville, Florida, USA; [; l  Q$ b, J$ s3 Z+ |0 a
5 y/ Y8 x2 O' b  w  _
Yuqing Zhang     Assistant Professor. 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Boston, MA, USA- K" k3 ?) u+ [

: s3 o2 B4 T! v/ U8 e- ?- wZhinan Yin    Assistant Professor. Section of Rheumatology, Yale School of Medicine, New Haven, Connecticut,    USA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15: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要看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康类风湿论坛 ( 桂ICP备12003771号 )

GMT+8, 2024-4-25 09: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