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加水 发表于 2008-11-20 09:52:12

140-第140章 风湿病的中医治疗

中医风湿病即“痹证”或“痹病”。在《黄帝内经·素问》中称为“痹”,痹即闭塞不通之意。汉代张仲景在《金匾要略》中提出“风湿”的病名,该书“痉湿喝病脉证治”中说:“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名风湿”。为了与西医风湿类疾病相区别,故冠以“中医风湿病”。又因为“痹”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一种证候,故近来教课书又称为“痹病”。   

      一般认为痹病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的疼痛、麻木、酸楚、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畸型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目录:

第一节 中医风湿病发展史 (2楼)

第二节 痹病的分类(3楼)

第三节 痹证的病因病机 (4楼)

第四节 痹病的辨证论治 (5楼)

第五节 常见风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6楼)

第六节 治疗风湿病的常用中成药 (7楼)

第七节 治疗风湿病的单味制剂 (8楼)

第八节 中医治疗风湿病常用方剂举隅 (9楼)

第九节 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其他方法(10楼)

可乐加水 发表于 2008-11-20 09:52:30

140-1-第一节 中医风湿病发展史

中医风湿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源远流长,古代医学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献资料,这些宝贵的遗产至今对中医风湿病的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有益的知识,古为今用,推动当代中医风湿病学的发展。

      现存的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痹论”专篇论述痹病,说明当时痹病就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痹论”对痹病的病因、病机、分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

      在病因方面,“痹论”认为痹病主要是人体感受风寒湿外邪所致,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同时也指出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情志变化及过度劳累对痹病的发生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如该论说“其饮食居处,为其病本也”,“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乏竭,痹聚在肝”等。   

   “痹论”认为痹病的病机主要是营卫气血运则屈伸不利,在于肉则不仁”等,对脏腑痹的临床表现也分别作了描述,如“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隘干善隐1厥气上则恐”。该描述与西医风湿病累及心脏出现的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极相似。由此可见古人对脏腑痹临床表现的描述是来自临床实践,也可以看到古人对临床表现观察是多么细致。   

      《黄帝内经》对痹病的认识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至今在病因、分类等方面仍然是以《黄帝内经》的理论为基础。   

      汉代张仲景《金匾要略》中提出了:“风湿”、“历节”、“血痹”、“肾著”、“狐惑”、“阴阳毒”等病名,并有专篇论述,这些疾病,虽然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方面各有特点,但都属痹病的范畴。其中风湿、历节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狐惑与白塞病相似,“阴阳毒”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似。张仲景针对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证候提出了不同的治法和方药。如风湿病,表阳虚证治以温经通阳以散风湿,用桂枝附子汤;里阳虚证,治以健脾行湿以逐水气,用白术附子汤;表里阳气皆虚,治以温阳散寒以除风湿,用甘草附子汤。治疗历节病有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治疗血痹有黄茂桂枝五物汤,治疗肾著有甘姜荃术汤。治疗狐惑有甘草泻心汤、苦参汤、赤小豆当归散。治疗阴阳毒有升麻鳖甲汤等。张仲景对中医风湿病的贡献主要是把辨证论治的思维用于痹病的治疗,同时他所创制的方剂,至今仍是行之有效的,并被临床广泛使用。   

      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证候专著,该书列有“历节风候”、“风湿痹候”、“血痹候”、“背楼候”、“风湿腰痛候”等,该书丰富了多种痹病的临床证候表现。其中“风湿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等描述与西医之硬皮病、皮肌炎相似。

      唐代孙思邀著有《备急千金要方》。该书收集了许多治疗痹病的方剂,其剂型除汤剂外,还有散剂、酒剂等。其中犀角汤治疗热毒流人四肢、历节肿痛,说明当时对痹病的病因除风寒湿邪之外,亦可因热毒所致,这在病因学上是一个新的突破。《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独活寄生汤是对后世影响较深的方剂,至今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王煮在《外台秘要》又立“白虎病”之名,形容本病发则“痛如虎之啮,故名白虎之病也。”   

      宋代王怀隐等所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在痹病的分类上明确提出“热痹”的病名。在宋代的医籍记载的方剂中,比前人更多地使用动物药,如地龙、全蝎、娱蛤、僵蚕、白花蛇等。金元时代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四大医家对痹病的认识和治疗各具特色。如刘河间宗《内经》痹证病因风寒湿三气偏胜之说辨证治疗;张子和则强调湿热致病谓“痹病以湿热为原”;李东垣创羌活胜湿汤治疗风湿在表之证;朱丹溪认为痹证的病机与体质有关,谓:“肥人肢体痛,多是风湿与痰浊流注经络而痛,瘦人肢体痛是血虚。”这种对体质与病机关系的认识,对痹证的辨证论治是非常有益的。   

      明代李士林在《医宗必读》中对痹病的治疗原则作了概括,提出:“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脏者,养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无顽麻也。”   

   清代医家对痹病的认识又有新的发展。如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提出小儿鹤膝风的发病与先天察赋有关,他说:小儿鹤膝风“非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察肾气衰薄,阴寒凝聚于腰膝而不解”。   

      随着温病学的发展,温病学家们对痹病的认识,亦反映出温病学的特点。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痹病“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误用辛温,立见其害,吴氏还制宣痹汤以治湿热痹证。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主张用清法治疗热痹,他说:“暑热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著于经络,内受之邪,著于脏腑,故辛解汗出,热痹不减,全以急清阳明而小愈。”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强调血7R:在痹证的重要病理变化,用活血祛癖法治疗痹证,并创制了身痛逐痕汤。王氏之说承前启后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叶天士认为痹证日久,邪人血脉,致血行痹阻,提出“久病人络”之说,临床善用虫类药化疲通络止痛是其特点。

可乐加水 发表于 2008-11-20 09:52:54

140-2-第二节 痹病的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1.风痹:又称行痹。感受风寒湿邪,以风邪为主引起的痹病。临床以关节肢体疼痛,痛无定处,或疼痛时发时止为特点,多见于西医的风湿热、复发性风湿症及多种风湿病的早期。

      2.寒痹:又称痛痹。感受风寒湿邪,以寒邪为主引起的痹病。临床以关节冷痛,遇寒加重,遇热痛减,痛处不移为特点,见于多种西医的风湿性疾病,如骨关节病等。

      3.湿痹:又称着痹。感受风寒湿邪,以湿为主引起的痹病。临床以肢体关节肿胀,肢体沉重、麻木为其特点,多见以关节肿胀为主的风湿性疾病。

      4.热痹:感受热邪,或感受风寒湿邪,日久化热引起的痹病。临床以肢体关节红肿热痛,或伴全身发热为主要特点,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特别是活动期。

      5.燥痹:感受燥邪,或因体内水液不足所引起的痹病,临床以关节肢体疼痛,伴口干口渴,眼干少泪为其特点,多见于干燥综合征。

      另外临床更多见的是两种病邪并重的痹证如:寒湿痹、湿热痹等。

   二、按病位分类

      1.皮痹:是以皮肤浮肿,继之皮肤变硬,萎缩,或皮肤不仁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痹病,多见于西医系统性硬化。

      2.肌痹:是以肌肉疼痛,甚至肌肉萎缩,疲软无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痹病,多见于西医多发性肌炎,风湿性多肌痛等。

      3.脉痹:是指血行痪滞,血脉闭阻引起的肢体疼痛,皮肤红斑,甚者则溃破,或皮肤红肿,或皮色黯黑或苍白,脉搏微弱,或无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痹病,多见于西医血管炎一类疾病,如血栓闭塞性动脉炎,雷诺现象等。   

      4.筋痹:是以筋脉拘急,肢节屈伸不利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痹病,多见于西医的筋膜炎、神经痛等。

      5.骨痹:以骨关节疼痛、肿大、甚至僵直畸形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痹病,多见于西医的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

      6.心痹:指痹病累及心脏,多见于西医的风湿性疾病累及心脏,如风湿热之心脏炎等。

      7.肺痹:指痹病累及肺脏,多见于西医的风湿性疾病引起的肺间质纤维化等。

      8.脾痹:指痹病累及于脾,多见于西医风湿性疾病累及消化系统,如硬皮病之食管硬化。

      9.肝痹:指痹病伴有睡眠易惊,腹胀胁痛,头痛等肝之疏泄失常的一种病症,多见于西医风湿性疾病引起的肝脏损害,如自身免疫性肝炎。   

   10.肾痹:指痹证见有腰脊强直、脊背弯曲、步履艰难的一种病症,多见于西医的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等。

   三、按临床表现分类

      1.历节:指以周身关节皆痛为特点的痹病。

      2.鹤膝风:指膝关节肿大,小腿肌肉萎缩,形如鹤膝之状的痹病,多见于西医类风湿关节炎。

      3.漏肩风:指以肩关节疼痛为特点的痹病,多见于西医肩周炎。

可乐加水 发表于 2008-11-20 09:53:17

140-3-第三节 痹证的病因病机

一、痹病的病因   

      痹病的病因主要包括感受外邪与正气虚弱两个方面。另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也会导致本病的发生。

      (一)感受外邪   

      感受外邪是痹病发生的外在因素。感受外邪主要是感受自然界六淫中的风、寒、湿、热(火)以及燥邪。其直接原因有居处阴冷潮湿,涉水冒雨,以水为事以及气候的剧烈变化等。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认为风寒湿邪气同时侵袭人体而发病,同时特别强调指出:“不与风寒湿合,故不为痹”。《金匾要略》则着重指出风湿两种邪气同时侵袭人体而致痹病。后世在病因学中进一步提出热邪、风毒以及燥邪均可以是本病的病因。如《丹溪心法》中提出痛风、白虎历节病可因“风热”而发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痹病“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叶天士指出:“暑热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而引发本病。感受外界的热毒邪气也是痹病的病因之一,如《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中说:“风毒攻注皮肤骨髓之间,痛无定处,午静夜剧,筋脉拘急,屈伸不得”。至于燥邪导致痹证古代医家少有论述。根据临床见关节疼痛伴有口干眼千等症状,西医诊断为干燥综合征的疾病按中医理论分析,可能与感受燥邪有关。称之谓“燥痹”。

      (二)正气虚弱

      正气虚弱是痹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虚弱易感受而发生本病。   

      正气虚弱的原因可由先天察赋不足,体质素虚,过度劳累,或安逸过度,缺少运动,妇女产后,情志失调,营养不良及久病体弱等引起的气血阴阳不足,肝肾亏虚。   

      《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得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痹病的发病亦见如此。如《灵枢·五变篇》中说:“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类证治裁·痹证》说:“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膝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

      (三)情志失调   

      情志失调也可以引起痹病。情志失调主要是情志抑郁,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气血运行不利,以致肢体关节疼痛。((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说:“淫气忧思,痹聚在心”,《中藏经》中说:“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多,则所结于上……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最为良矣。”李挺在《医学人门》中也说:“痹者,气闭塞不通流也,以谓之周痹,乃肝气不行也。”

   (四)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是引起痹病的原因之一。主要是由于过食肥甘或嗜食辛辣、嗜酒,损伤脾胃,脾失运化,水湿不化,蕴久化热,湿热内生,湿热之邪流注肢体关节而引起痹病。

   二、痹病的病机

      (一)外邪侵袭、痹阻经络

      外邪侵袭人体后,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产生皮肤肌肉、筋骨关节的疼痛或肿胀等症状是痹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但由于感受病邪偏胜的不同,症状表现也有所差异。如以感受风邪为主,风善行而数变,可表现关节疼痛无定处,或时痛时止发作无时;以感受寒邪为主,寒性凝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表现以疼痛较重;以感受湿邪为主,寒性凝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表现以疼痛较重;以感受湿邪为重,湿性粘滞重着,湿胜则肿,故表现肢体重着,关节肿胀,肌肤麻木等;感受热邪,热为阳邪,热郁经脉,可表现有发热、关节红肿热痛等。感受燥邪,燥易耗损津液,可表现有口干眼干等症状。   

      以上这些病机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疾病的发展其病机也在发生变化。如寒湿之邪痹阻日久,邪气郁而化热,转化为湿热。清代顾松园在《顾氏医镜》中说:“邪有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说明在疾病过程中疾病的寒热性质可发生变化。热痹之证,热邪损伤气阴,可出现口干口渴、舌红苔少等证,热邪人血,还可见皮肤斑疹、皮下结节、舌质红绛等。另外外邪侵袭不同的组织和脏腑,可出现相应的病机改变。如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痹在于心则脉不通;痹在于肺,肺失宣降,则出现咳嗽气喘等。

      (二)瘀血疾浊、痹阻经络

      瘀血和痰浊均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同时又作为病因引起进一步的病理改变。在痹病中寮血是常见的病理变化,痹病血癖的形成主要有:一、邪气痹阻,无论是感受外邪或邪由内生,邪气痹阻于皮肉筋骨脉,或阻于脏腑,该组织脏腑之经脉气血运行受阻,血行痕滞则会形成血痕证。二、气滞和气虚是引起血痪的另一常见因素。气为血之帅,气有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气行则血行,若因肝气郁滞,气机不利,或邪阻气机,或气虚推动无力,血行稽迟,均会发生血痕之证。

      痰浊是水液输布障碍,水湿停滞,聚湿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痹病中痰浊形成的原因,一是外感湿邪,湿邪阻滞于组织脏腑之间,日久不得祛除,湿聚成痰。二是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水湿不行,聚湿成痰。三是肾气不足,气不化水,三焦水道不畅,水湿停聚,日久成痰。四是疲血阻滞,经脉不利,水液停滞,聚湿成痰,形成痰痕互阻之证。

      (三)痹病日久、损伤正气   

      正气不足在痹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痹病的过程中,若由于邪气日久不得祛除,或因失治、误治等均可使正气进一步耗伤,形成正虚之候。   

      痹病日久,邪气稽留,人体之气血、阴阳、津液、精血以及脏腑均可受到损伤,造成气血阴阳不足,津液精血亏损,脏腑虚衰,其中以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最常见。由于邪气的性质不同,造成的虚损也不尽相同,如寒邪易伤阳气、而致阳虚,热邪易伤阴液,而致阴津不足等。   

      痹病日久,邪气稽留,临床上往往出现虚实夹杂的证候,如出现寒湿痹阻,肝肾亏虚证;湿热痹阻,气阴两亏证等。

      (四)痹病日久、累及脏腑   

      中医理论认为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肾主骨髓。当肢体痹病不已,随着病情的发展,或反复感受邪气,进而可累及相关的五脏,形成五脏痹,如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说:“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内经》早在春秋时代已认识到肢体痹病与五脏的关系的确是科学的,是难能可贵的,说明当时对风湿病的认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从临床实际看,肢体痹与五脏痹发生的先后,及五体痹与五脏痹的相应关系,则可不必拘于《内经》之说。

可乐加水 发表于 2008-11-20 09:53:40

140-4-第四节 痹病的辨证论治

痹病的治疗以辨证为基础,痹病的辨证特别要注意辨虚实和辨寒热。实为邪气胜,要分辨邪气的性质,或为寒胜,或为热胜,或为湿胜,或为风胜。虚为正气虚,要分辨是气虚或是血虚,是脾虚还是肾虚等。辨证主要从患者全身的情况,肢体关节症状特征,舌象、脉象的表现综合进行分析。在辨证明确的基础,施以恰当的治疗方法。

   一、行痹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或关节疼痛时发时止,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寒、舌淡苔薄白,脉浮。   

      证候分析:关节疼痛为风寒湿邪痹阻所致。行痹以风邪偏胜,风性善行而数变,故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或关节疼痛时发时止。风邪外束,营卫失和故见恶风寒。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羌活log防风log秦芜 log葛根log当归log赤芍15g川芍log桂枝6g获荃log甘草log   

   上肢痛可加片姜黄log、桑枝15g;下肢痛加牛膝log、独活log;关节肿胀加防己log、苍术log。

   二、痛痹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疼痛较重,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加重,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候分析:风寒湿邪闭阻经络,而以寒邪偏胜,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故痛有定处,疼痛较重。得热则气血较为流畅,故痛减,遇寒则血益凝涩,故痛加剧。寒伤阳气,筋骨失于温煦,故关节屈伸不利。寒属阴邪,故局部不红,触之不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均为寒证之象。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制川乌3g麻黄6g芍药log桂枝6g干姜6g黄蔑15g当归log甘草6g方中亦可用制附子log代制川乌;上肢疼痛加羌活log、威灵仙log、姜黄log;下肢疼痛加川膝log、独活log;关节肿胀加防己log、苍术log;肿胀明显可加泽泻15g、猪荃log等。   

   三、着痹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重着,或肿胀,痛有定处,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感受风寒湿邪以湿邪偏胜,因湿性重浊粘滞,故痛有定处,肢体关节重着,或有肿胀。苔白腻,脉濡缓为湿邪偏胜之象。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慧茵仁汤加减。慧茵仁15g苍术log羌活log防风log独活109 )11芍 log当归log桂枝6g关节肿胀明显者加泽泻15g,草薛log、防己log;关节痛甚者加制川乌3g;肌肤麻木不仁者加丹参15g、丝瓜络log;脾气虚者加黄蔑30g,白术log。

   四、风湿热痹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局部红热肿胀,疼痛较重,多兼有全身发热、恶风、口渴、心烦等全身症状,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邪气痹阻于肢体关节,气血郁滞不通,故见局部红肿热痛。热邪充斥于外,故见身热。热伤津液,故口渴,热扰心神,故心烦,苔黄燥,脉滑数均为湿热之征象。

      治法:清热除湿,祛风通络。

      方药:白虎桂枝汤合二妙丸加减。生石膏20g知母log桂枝log苍术 log黄柏 log慧茵仁15g防己log生甘草6g热感加金银花15g、连翘log;关节肿甚加泽泻15g、木瓜15g;皮肤红斑加生地15g、赤芍15g,丹皮log等。

   五、痕血痹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痛有定处,疼痛夜甚或呈针刺样疼痛,局部肤色暗,舌暗或有痊斑痪点,脉细涩。

      证候分析:痕血内阻肢体关节,气血闭阻,不通则痛,故疼痛较重。疼痛夜甚,刺痛,局部肤色暗及舌暗有痪斑痕点,脉细涩均为疲血之象。   

      治法:活血化疲,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痕汤加减。

      红花log桃仁6g赤芍15g生地 log川芍15g当归log地龙log羌活log香附log关节痛甚加制乳没各5g,或加全蝎5g,娱蛤2条;痰痪互阻者加白芥子3g、胆南星3g.   

   六、虚痹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或呈酸痛,精神疲惫,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沉细。

      证候分析:邪气痹阻,故关节疼痛,气血不足,故见精神疲惫、倦怠乏力、心悸气短。肝肾不足,故见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脉沉细均为虚证之象。   

      治法:祛风湿,补气血,益肝肾。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log桑寄生 log杜仲 log秦芫 log防风log怀牛膝 log人参 3g白术 log获荃15g当归log地黄log芍药log桂枝6g川芍log甘草6g   

   上肢痛去杜仲、牛膝加姜黄15g、威灵仙log;关节冷痛加制附子log、细辛39;关节肿胀加苍术log,惹茵仁15g.

可乐加水 发表于 2008-11-20 09:54:08

140-5-第五节 常见风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以关节肿胀疼痛,晚期出现关节僵硬、畸型为主要表现,属中医“痹病”的范畴,与痹病中的“历节病”、“骨痹”等病相似。现代医家称之谓“厄痹”、“顽痹”等。   

      本病的病因病机除具有痹病的一般规律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关节肿胀,早期的关节肿胀主要是由于湿邪所致,或是寒湿之邪,或湿热之邪;病程日久,肿胀则多由湿邪不去,聚而成痰,并兼杂血癖,故这时肿胀的病机多与痰浊痕血有关。二、痹病病程长,耗伤正气,除引起气血亏虚以外常常累及肝肾,导致肝肾不足,这与肝主筋、肾主骨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本病的早期以实邪为主,治疗以祛邪为先;至中晚期邪留正伤,需标本兼治,祛邪扶正兼顾 。

      (一)湿热痹阻证

      临床表现:关节肿胀、疼痛,关节触之热,或患者自觉关节发热,或见全身发热、口干,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方药:三妙丸合宣痹汤加减。

      苍术log黄柏12g慧茵仁15g土获荃15g金银花15g连翘log防己log炒桅子log忍冬藤15g赤芍15g当归log青风藤15g

   关节肿胀者加木瓜log、泽泻15g;发热者加柴胡 12g、黄芬 12g;或加秦芫log、地骨皮log;热邪伤阴者加生地 15g、石解15g;热毒胜加山慈菇15g、蚤休logo   

      (二)寒湿痹阻证

      临床表现:关节肿胀疼痛,关节不温,遇寒痛重,遇热痛减,舌淡苔白,脉弦或紧。   

      治法:散寒除湿,通络除痹。   

      方药:乌头汤合防己黄蔑汤加减。

      制川乌3g桂枝log麻黄6g赤芍15g黄蔑15g白术12g当归12g秦芜12g慧茵仁15g羌活log防己12g甘草6g

   处方中制川乌亦可用制附子log代替;关节肿甚者去白术加苍术 log、木瓜log;关节痛甚者加青风藤15g.

      (三)痰瘀互阻证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肿胀,按之稍硬,疼痛夜甚,或呈刺痛,或有皮下结节,舌质暗或有痕斑癖点,脉弦涩或弦细。

      治法:活血化癖,祛痰通络。

      方药:身痛逐痕汤合小活络丹加减。

      红花12g桃仁6g地龙12g川芍16g赤芍15g川牛膝log羲术log香附12g羌活log白芥子6g胆南星3g甘草6g   

   关节疼痛加制乳没各5g;关节肿胀甚加防己12g、苍术12g;气虚加黄蔑30g、白术logo   

      (四)肝肾亏虚、邪痹筋骨证   

      临床表现:关节肿痛日久,甚者关节僵直,畸型,伴腰膝酸软,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沉弦细。

      治法:补益肝肾、祛邪通痹。   

      方药:补肾强督治廷汤加减

      生熟地log制附子16g骨碎补log淫羊霍15g补骨脂log独活log桂枝12g白芍15g威灵仙15g红花log皂刺6g娱蛤2条

      偏阴虚者去制附子加山茱英 log、知母12g;气血虚者加黄蔑30g、当归12g;关节肿甚者加苍术12g,慧茵仁15g.   

   二、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以腰Lt疼痛、晨僵、腰椎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属中医“痹病”的范畴,与“腰痛”,“肾痹”,“脊强”等病相似。

      本病的病因病机除具痹病一般规律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在病因学上本病与先天察赋有密切的关系,如先天察赋不足,肾气虚者易催患本病。二、本病的临床表现以腰能疼痛、腰痛为主,而腰痛之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肾虚,如《景岳全书》说:“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因此本病以肾虚为本,寒湿、湿热、痕血等实邪为标。三、本病表现有腰脊强直,腰骸或腰背疼痛,晨僵等症,其病机总与血疲有关。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在祛邪的同时要根据病性的缓急兼顾肾虚。而活血祛癖法常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

      (一)寒湿痹阻证临床表现:腰骸或腰背冷痛、沉重,恶风寒,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乌头汤合肾着汤加减。

      制川乌3g桂枝log黄茂15g获等log白术log干姜log独活log当归log赤芍log川芍log甘草6g川牛膝log

   关节痛甚加乳香、没药各5g,或加全蝎5g,娱蛤2条;舌苔白厚加苍术log,慧苗仁15g.

      (二)湿热阻络证

      临床表现:腰骸或腰背疼痛,或伴发热,或伴外周关节如膝、躁关节肿痛,口渴,舌苔黄厚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三妙丸加减   

      苍术log惹茵仁15g川牛膝log黄柏log金银花15g秦芜log知母log赤芍15g当归log川芍log青风藤15g忍冬藤15g发热者加柴胡log、黄琴log;外周关节肿甚者加泽泻15g、猪菩log;目赤者加菊花15g、决明子log。

      (三)癣血阻络证   

      临床表现:腰骸或腰背疼痛,疼痛夜甚,或呈刺痛,痛有定处,舌质暗或有痕斑、疲点,脉弦涩或弦细。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痕汤加减。

      红花log桃仁6g当归15g赤芍15g川芍15g川牛膝12g羌活log香附log地龙log获术log生地log甘草6g

   腰痛重者加补骨脂12g、杜仲log;或加全蝎5g,娱VA` 2条;气虚者加黄蔑15g、白术logo   

      (四)肾气亏虚证   

      临床表现:腰骸或腰背酸痛,膝软无力,足跟痛,偏阴虚者,伴口干,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沉细;偏阳虚者,伴精神疲惫,肢冷畏寒,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治法:补肾壮腰,通络止痛。

      方药:青娥丸加减。

      补骨脂log怀牛膝12g杜仲12g川断12g桑寄生log拘祀子12g狗脊12g当归12g赤芍15g红花12g羲术12g鸡血藤15g

   偏阴虚者加山英肉log、熟地log、黄柏12g;偏阳虚者,加淫羊蕾log、制附子12g;关节痛甚加乳香、没药各3g.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有多种多样,如可见关节痛、皮肤红斑、发热、水肿、心悸等,因此本病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疾病的过程可与中医中的“痹病”、“蝴蝶斑”、“阴阳毒”、“水肿”、“虚劳”等相似。

      因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有多样性,如见全身的发热,肢节疼痛,皮肤红斑,以及累及多个脏器,因此其病因病机尤为复杂,其特点:一、是本病多见发热,呈高热不退,这多与感受六淫中的风、暑、火、燥等邪有关,邪热侵袭,充斥内外,故见发热。二、邪热伤及血脉,形成血热血痕之症,见有面部、手部等处红斑,口腔溃疡,肢体疼痛等。三、本病常累及五脏,导致五脏的损伤,出现心悸、水肿、气喘及癫痛,其中以脾气虚弱和肾阴亏虚最为多见。

      (一)热毒炽盛证   

      临床表现:高热持续不退,面部及手部红斑,斑色紫红,咽干口渴,心烦,关节疼痛,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滑数或洪。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膏15-30g玄参15g金银花15g生地log黄连log黄等12g丹皮log赤芍15g连翘log蒲公英15g知母log水牛角粉6g(分冲)

   高热者加柴胡log、秦芜log;肢体疼痛加忍冬藤15g、桑枝log;口渴甚加天花粉15g、麦冬log。

      (二)瘫热痹阻证

      临床表现:手足痕点累累,斑色暗红,发作时手指变白变紫,下肢红斑,关节疼痛或见口疮,口干心烦,舌暗红苔黄,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化痕通脉,凉血解毒。

      方药:四妙勇安汤合身痛逐痕汤加减。

      玄参15g金银花15g当归12 g生地log丹参15g赤芍15g红花log连翘log川芍log生甘草log

   关节痛加忍冬藤15g、桑枝log;下肢红斑加川牛膝log泼热加秦芜log、地骨皮log。

      (三)阴虚内热证   

      临床表现:面部红斑隐隐,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关节肌肉酸痛,咽痛口干,舌质红少苔或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黄柏12g知母12g生地15g山英肉12g山药15g获荃12g丹皮12g泽泻12g女贞子12g旱莲草log赤芍15g丹参15g

   有雷诺氏症者加当归12g、川芍15g;发热者加秦芜 12g、地骨皮 12g;舌苔白厚加青篙15g、茵陈log;不寐加五味子6g、炒枣仁12g.   

   (四)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面部及肢体浮肿,面色不华,精神疲惫,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倦怠乏力,纳呆,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补脾益肾。温阳利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制附子log黄茂15g白术12g熟地12g山英肉12g山药15g获荃 15g泽泻15g车前子16g猪荃log怀牛膝12g桂枝12g

   食少纳差者加砂仁1鲍、炒山植15g;腹胀者加厚朴12g、木香12g;腰酸痛加杜仲12g、补骨脂log;舌暗者加丹参15g、川芍12g.

   四、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主要累及负重的关节如颈椎、腰椎、膝关节等。手指关节的骨关节炎多与遗传有关。累及颈椎者,又称作颈椎病。因此骨关节炎的各种表现分别与中医学中的“痹病”、“腰痛”、“眩晕”、“麻木”等病证相似。   

      骨关节炎的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高,其发病率越高。临床表现以疼痛为主,且痛处固定,因此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肝肾日渐虚衰,肝肾亏虚是本病之本。二、疼痛较重,疼痛固定,甚或刺痛等,是血痪证的表现,针对本病的病机,补益肝肾,活血化痕是本病的基本治法。若关节肿胀,或见有关节积液者则属湿热痹阻证,治宜清热利湿为主。本节仅就腰椎及膝关节的骨关节炎进行辨治。   

      (一)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腰膝疼痛,疼痛夜甚,或呈刺痛,活动受限,行动困难,舌暗苔白,脉弦细。

      治法:活血祛痕,通络止痛。

      方药:桃仁四物汤加减。

      桃仁6g红花log当归12g生地log赤芍15g川芍log地龙12g鸡血藤15g威灵仙15g甘草log川牛膝log

   关节疼痛甚加制乳没各3g;关节屈伸不利加木瓜log、伸筋草12go   

      (二)肝肾亏虚证   

      临床表现:腰膝酸痛,下肢无力,伴精神疲惫,肢冷畏寒,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青娥丸合右归丸加减。

      熟地12g山英肉log怀牛膝12g杜仲12g补骨脂12g当归12g杭芍15g拘祀子12g狗脊log甘草log鸡血藤15g

   关节冷痛加制附子log、肉桂6g;兼有癖血症者加川芍15g、丹参12g;关节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3g.   

      (三)湿热痹阻证   

      临床表现:关节肿胀疼痛,局部发热,屈伸不利,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四妙丸加减。

      苍术12g黄柏12g慧茵仁15g川牛膝12g木瓜15g防己log炒桅子log忍冬藤15g络石藤15g威灵仙15g

   关节有积液者加泽泻15g、猪等log;关节痛甚者加全蝎5g,娱蛤2条。   

    五、痛风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嚓吟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引起的关节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一般发病急骤,关节红肿热痛,疼痛甚,或伴有发热。本病属中医学中的“痛风”、“白虎病”等病的范畴,但中医学的“痛风”、“白虎病”不仅仅是指西医之“痛风”。

      痛风的病因病机的特点:一、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学“湿热痹”,病因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嗜食高粱厚味,油腻肥甘,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湿热下注关节,气血痹阻所致。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局部疼痛剧烈,伴局部红肿疼痛,可见其病机非同一般湿热痹阻,而是湿热蕴毒,湿热毒邪伤及血分所致。慢性痛风关节炎则局部多件肤色暗红,多伴有0质的破坏,故其病机与痕血及肝肾不足有关。

      (一)湿热痹阻,热伤血分证

      临床表现:起病急,关节红肿疼痛,疼痛剧烈难忍,或伴有发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方药:四妙散合犀角散加减。

      苍术log黄柏log川牛膝12g慧茵仁15g生地15g赤芍5g丹皮log水牛角粉6g(分冲)金银花15g连翘log苦参log甘草log

   关节痛甚加青风藤15g;发热加柴胡12g,黄芬12g;关节肿甚加草薛log、防己log。

      (二)血瘫肾虚证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日久,局部肤色暗,肿胀不甚或不肿,舌暗苔白,脉沉细。

      治法:活血止痛,补益肝肾。

      方药:活血效灵丹合青娥丸加减。

      丹参15g川芍log赤芍15g当归log乳香3g没药3g川牛膝log补骨脂log杜仲log川断log甘草6g   

   关节肿痛加防己log、苍术log;血尿酸增高者加苦参log、秦皮log;关节热痛加忍冬藤15g、黄柏log。

   六、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是以外分泌腺病变为主一种风湿性疾病。临床以口干、眼干多见,且可伴有关节疼痛的症状,部分患者可累及肺、肝、肾等脏器。干燥综合征属中医的“燥证”范畴。《痹病论治学》称本病为“燥痹”。其病因病机的特点:一、病因或因外感燥邪,或因久病失养,津液耗伤,精血不足,生成内燥。“燥胜则干”,故临床见口干、眼干或皮肤干燥等症状。二、津亏日久,每致血行疲滞,而兼杂血疲表现,或累及脏腑。

      (一)脾胃阴虚证

      临床表现:口干舌燥,唾液少,甚无唾液,或有眼干,纳呆食少,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

      治法:健脾益肾,养阴润燥。

      方药:益胃汤合玉女煎加减。

      沙参15g麦冬log石解log生地log天花粉15g知母1鲍玄参1摊杭芍15g甘草1摊陈皮6g   

   纳呆食少者加炒麦芽15g、白术log;舌暗者加丹参15g、川芍log;腮部肿大者加连翘log、浙贝15g、桔梗log。

      (二)肝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两目干涩、少泪,甚或视物模糊,口干口渴,腰膝酸痛,关节疼痛或拘急,舌质红或无苔,脉沉细或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清肝明目。

      方药:祀菊地黄丸加减。

      拘祀子log菊花log石解log山英肉log生地15g山药log女贞子log旱莲草log密蒙花log甘草6g

   口干甚加沙参log、天花粉log;舌红苔黄加黄柏log、知母log;关节疼痛或拘急加青风藤15 g、鸡血藤15g.

可乐加水 发表于 2008-11-20 09:54:30

140-6-第六节 治疗风湿病的常用中成药

中医药治疗风湿病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对某些风湿病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特别是对风湿免疫病缓解期的维持治疗以及良性关节炎、局部风湿症的治疗,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但临床用药必须辨证,否则会适得其反。

   一、寒湿痹颗粒

      主要有附子、制川乌、生黄蔑、桂枝、麻黄、白术、当归、白芍、威灵仙、木瓜、细辛、娱蛤、炙甘草等组成。具有散寒除湿,温经通络之功。本药用于痹病之寒湿痹阻证,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冷痛沉重或肿胀,局部畏寒、皮色不红、触之不热、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舌体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紧或弦缓或沉迟。可用于西医之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等病,属中医寒湿痹阻证候者。对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表现为关节红肿,局部皮温增高等急性炎症者慎用。其剂型为颗粒剂,每袋6g,每次6-128,每日2--3次,于饭后用开水冲化口服。儿童量酌减,或遵医嘱服。

   二、湿热痹颗粒   

      主要有防己、防风、地龙、革薛、苍术、黄柏、生慧米、牛膝、威灵仙、连翘、金银藤等组成。具有清热消肿,通络止痛之功。临床应用于痹病中之湿热阻络证,临床表现为:四肢关节肌肉疼痛,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得冷则舒,痛不可近,关节屈伸不利,甚则步履艰难不能活动,病变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苔黄腻或黄燥,脉象滑数。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大动脉炎、浅静脉炎等病属湿热痹阻证候者。其剂型为颗粒剂,每袋6g,每次6-12g,每日2-3次,于饭后用开水冲化口服。儿童量酌减,或遵医嘱服。

   三、旭痹颗粒   

      主要有生熟地、附片、骨碎补、淫羊v、独活、桂枝、防风、娱蚁、知母、皂角刺、羊胫骨、白芍、红花、威灵仙、伸筋草、补骨脂等组成。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的功能。临床应用用于痹病之肝肾两虚证候。表现为:关节肌肉肿痛、重着、麻木,甚则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进而关节强直,筋缩肉卷,肌肉瘦削,足跋不行,胫曲不伸,脊以代头,民以代踵,肢体疾it,腰膝酸软,畏寒喜暖,手足不温,舌淡,苔白滑,脉滑细。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大骨节病、腰肌劳损等病属中医肝肾气血两虚,风寒湿痹阻证候者。本药组成中既有扶正之品,又有祛邪之品,标本兼治,特别适合中老年风湿病患者服用。其剂型为颗粒剂,每袋6g,每次6- 12g,每日2--3次,于饭后用开水冲化口服。

   四、益肾镯痹丸   

      主要有地黄、当归、淫羊霍、骨碎补、全蝎等组成,具有温补肾阳,镯痹通络之功。临床应用用于痹病之顽痹属肝肾两虚、痰痕互结证候。适用于关节肌肉肿痛、麻木,甚则关节肿大畸形、强直,屈伸不利,晨僵等症,舌淡,苔白,脉细或沉细。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增生、腰肌劳损等病属中医肝肾两虚、痰痪阻络者。其剂型为水丸剂,每袋8g,口服。一次8g,疼痛剧烈可加至12g,一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下。妇女月经期经行量多停用,孕妇禁服。湿热偏盛者慎用。   

   〔注意事项」:①对曾服用多种药物治疗的患者,在服用本丸疼痛减轻后才可逐渐递减原服药物,不可骤停。②本品服用后偶有皮肤痛痒过敏反应和口干、便秘、胃脱不适。如见皮肤痰痒、丘疹,此与虫类药异体蛋白质过敏有关,可用地肤子30g、徐长卿15g、白醉皮30g煎汤服用。③胃院不适,可用生黄蔑15g,获术6g,怀山药20g、凤凰衣6g煎汤服用。④口干,可用麦冬log、肥玉竹log、北沙参15g泡茶饮用。⑤便秘可用麻仁丸6g口服。   

   五、通络开痹片   

      主要成分有马钱子粉、防风、红花、木瓜、川牛膝、当归、全蝎等,为马钱子粉的复方制剂。其中马钱子与全蝎配伍,既可增强其通络止痛之功效,又可减少其神经毒副作用。本药具有祛风通络、活血散结之功能。临床用于痹病之寒热错杂、疲血阻络证候。临床表现为关节肌肉疼痛,痛处固定,局部触之发热,但自觉畏寒,或触之不热但自觉发热,全身热象不显,局部肿胀可有硬结,或见关节僵硬畸形,屈伸不利,舌质暗或有癖斑,舌苔黄或白,或黄白相间,脉弦数或沉涩。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产后风湿病、骨关节炎、肩周炎等病。其药理试验也证明本品对大鼠佐剂关节炎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小鼠热板法、扭体法试验显示本品有一定的镇痛作用。本品每片重0.3克,每次服3片,1日1次。

可乐加水 发表于 2008-11-20 09:55:05

140-7-第七节 治疗风湿病的单味制剂

一、青风藤(正清风痛宁)

      青风藤为防己科植物青藤、华防己或青风藤科植物清风藤的藤茎。别名清风藤、青藤、寻风藤。性味苦、平。人肝、脾经。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之功。用于治疗风湿痹痛、鹤膝风引起的关节肌肉疼痛、活动不利、筋脉拘挛等症。其主要成分为清藤碱、双清藤碱、木兰花碱等。以盐酸青藤碱为主要提取物而制成的中药制剂“正清风痛宁”已广泛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轻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肾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在全国大规模多中心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实验证明,本药疗效确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机制、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临床也证明本品同时具有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和缓解病情风湿药(DMARD)特性。①抗炎作用:能显著降低5-HT,从而降低血管透性,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同时作用于成纤维细胞H2受体并抑制其增生,对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趾关节肿胀以及甲醛型和蛋清型关节炎有显著的消退作用。②免疫抑制作用:抑制巨噬细胞分泌IL-1, IL-6和TNF,对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与抗体溶血素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及巨噬细胞合成炎症介质PGE2, LTC4及氮氧化物。具有抗T淋巴细胞增殖及其合成IL-2的作用,抑制滑膜增殖及滑膜细胞分泌滑液。③对神经系统的作用:青藤碱在对小鼠电刺激法、热板法以及家兔光热刺激法等试验证明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部位在中枢神经系统,其镇痛原理与吗啡不完全相同。同时还具有镇静作用,可明显减少小鼠的自发活动和被动活动,对士的宁有某些拮抗作用。④释放组胺作用:青藤碱是目前所知的植物中最强的组织胺释放剂之一。

   二、雷公藤   

      雷公藤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叶及花。别名黄藤根、黄药、水莽草、断肠草、三棱花、红药、红紫根等。性味苦、寒,有大毒。人心、肝经,并通行十二经。具有祛火除湿,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之功效。其未经炮制的生药毒性大,在古代多用于外治,如捣烂外敷治疗关节肿痛、皮肤痉痒、疮疖肿痛。现代临床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轻型SLE及狼疮性肾炎,可减轻症状,缓解病情,降低蛋白尿。但本药有性腺抑制等副作用,长期服用可造成女性闭经,男性精子减少,因此对育龄期、生育期的年轻人应慎用。生药应用一般剂量10-15克,最大剂量不超过30克。水煎服,煎药时间宜长,一般需 1.5小时左右,以减少毒性。现代药理表明其主要成分有菇类、昔类、生物碱、醇类等,其中二菇类为主要活性成分,雷公藤内醋醇为主要有毒成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制剂有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片、雷公藤多昔片。其中以雷公藤多昔片应用最为广泛。经众多临床应用及观察,认为本品对风湿免疫病有较肯定的疗效,特别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其有效率达到80%以上。多年来对雷公藤的药理研究认为:①免疫抑制作用:雷公藤水煎剂可抑制小鼠细胞和胸腺细胞对Con A诱导的增殖反应及脾细胞 IL-2受体的表达,对雷公藤多昔(T2)的研究表明,对T细胞周期的各个关键点均有抑制作用,并对T细胞的IL-2自分泌有抑制作用,能诱导T细胞中cAMP量增加。另有实验研究表明,对CD4细胞和CD8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②抗炎镇痛作用:雷公藤提取物对佐剂关节炎及II型胶原诱发的关节肿胀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对大鼠的蛋清性关节炎及甲醛性足趾肿胀有抑制作用;对于RA患者滑膜切除术后制备的滑膜细胞及传代的滑膜纤维母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动物的镇痛实验表明,可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提高痛阀,镇痛作用缓慢而持久。

   三、白芍药(白芍总昔)

   白芍为毛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根。性味苦、酸、微寒。人肝、脾经。具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之功效。临床应用于肝血不足、肝气不和所致的胸胁、肮腹疼痛,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效成分为芍药昔、芍药内脂昔,轻基芍药昔、芍药花昔、苯甲酞芍药昔等。其中芍药昔的含量占总昔的90%以上,因此,芍药昔是白芍的主要有效成分。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帕夫林就是以白芍为主要原料提取的白芍总昔胶囊。药理实验证明具有抗炎镇痛及免疫调节作用,已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剂广泛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治疗。全国22家临床医药及科研单位应用本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016例,总有效率达80.6%,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少,同时已开始进行用本品治疗系统性红伴狼疮的疗效及安全性的探索。   

      近年来对白芍总昔的药理研究认为:①抗炎镇痛作用:选择性抑制佐剂关节炎实验大鼠体内的白三烯和前列腺素E:的产生,抑制滑膜大鼠滑膜细胞分泌 IL-1与TNF,从而抑制了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了炎症反应;减轻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趾炎症肿胀;抑制小鼠物理和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②免疫调节作用:可降低实验动物炎症时产生的过多的IL-1, PGE, TNF,并可促进 Ts细胞诱生,而且还可拮抗环磷酞胺对Ts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③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大量实验证明,血清转氨酶(SGPT)水平与肝细胞损伤程度是基本一致的。白芍总昔使SGPT显著降低的同时,也能使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明显减轻,且能使肝细胞再生能力增强。

   四、山海棠(昆明山海棠片、火把花根片)   

      山海棠为秋海棠科植物云南秋海棠的全草或根、果实,为云南民间常用草药,别名水八角、金蝉脱壳、腰包花、花血丹、野海棠等。性味:全草性平、味微苦酸涩;根酸涩、性温。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清热解毒之功。其常用制剂有昆明山海棠片、火把花根片等。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和狼疮性肾炎,对 SLE的关节疼痛及皮肤损害疗效肯定,还可用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银屑病、白塞氏病、脓疤病、脊柱关节病。现代药理研究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山海棠碱,具有抗炎镇痛、免疫抑制作用,可以缓解和预防大鼠佐剂关节炎的炎症反应,长期服用可对性腺有抑制作用。

   五、青篙(青篙素)

      青篙为菊科植物青篙或黄花篙的全草。性味苦、微辛、寒。具有清热除蒸、解暑凉血、截疟作用。用于治疗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等病。本药善退一切虚热,对风湿免疫病引起的长期发热或激素撤减过程中防止病情复发有一定的疗效。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青篙素。20世纪70-80年代对本品研究较多。临床上也有青篙素及其衍生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较多有效报道。现代药理研究青篙素及其衍生物可抑制小鼠脾细胞和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TaR掺人;并能抑制脾细胞产生IL-2;还可使角叉菜胶致炎小鼠关节炎症渗出物中PGE含量显著降低,因此认为青篙素及衍生物既有免疫抑制作用,又有抗炎作用。

可乐加水 发表于 2008-11-20 09:55:27

140-8-第八节 中医治疗风湿病常用方剂举隅

一、独活寄生汤 (选自《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独活 桑寄生 秦芜 防风 细辛 当归 肉桂心 川芍 地黄 牛膝 杜仲人参 获等 白芍 甘草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腿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暖,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现代应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腰椎骨质增生、肩周炎等辨证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者。临床观察,本方可明显改善RA患者的关节炎症指数,降低血沉、类风湿因子滴度及 C反应蛋白;对小鼠胶原性关节炎(CIA)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表明,可显著降低关节炎指数和抗n型胶原(CII)抗体水平,抑制CIA小鼠内源性IL-1(3的产生、提高 IFN--i水平,说明独活寄生汤对CIA的影响与对IL-lP和IFN- i的调节有关。

   二、镯痹汤 (选自《杨氏家藏方》)   

      〔组成」防风 羌活 白芍 黄茂 姜黄当归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功用〕祛风除湿,益气和营。

       〔主治〕风痹。营卫两虚,风寒湿三气乘袭,痹着肌肉经络。症见肢体烦疼,肩臂肘痛,举动艰难及手足麻痹。

       〔现代应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等属营卫两虚、风寒湿三气乘袭以风气偏盛者。研究表明,采用益肾镯痹汤及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 36例类风湿关节炎(RA),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组 30例进行对照。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组在晨僵时间、握力、关节病变数、20m步行时间及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

   三、乌头汤 (选自《金9要略》)   

      〔组成」川乌 麻黄 白芍 黄茂 甘草蜂蜜

       〔功用〕温经祛湿,散寒止痛。

       〔主治〕寒湿历节,或痛痹。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畏寒喜热,舌苔薄白,脉沉弦。

      [现代研究〕 本方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属风寒湿邪痹阻而以寒气偏盛者。如有研究表明,运用乌头汤加味治疗RA疗效满意,可明显改善患者关节肿痛和晨僵,降低血沉,显著降低RA患者血清新蝶吟及可溶性白介素一2水平;实验研究表明外用和内服乌头汤能分别抑制由蛋清所致足m浮肿和棉球肉芽肿。

   四、桂枝芍药知母汤 (选自《金匾要略》)   

      〔组成〕桂枝 芍药 知母 防风 白术麻黄 附子 生姜 甘草

       〔功用〕祛风化湿,温经宣痹,养阴清热。

       〔主治〕历节。风寒湿邪久羁筋骨,痹阻经脉,损伤正气。症见肢体疼痛肿大,脚肿如脱,身体瘦弱,头弦短气,泛泛欲吐,或发热,舌淡苔白,脉沉细。   

       〔现代研究〕 本方常用于治疗化脓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肩周炎等属风湿痹着、正气受损者。临床观察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136例,近期控制50例(36.76 ),显效70例(51.47%),有效12例(8.82%),总有效率97.06 。实验研究表明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为基础组方的中药复方制剂通痹灵,能明显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mRNA及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改善大鼠关节滑膜炎症;并通过降低软骨细胞异常升高的致炎、致溶骨的细胞因子TNF-+的分泌并升高保护性因子TGF-p的含量而发挥治疗和改善软骨病变的作用;且可控制CIA小鼠关节明胶酶A和B的表达,可能是其能改善RA的软骨和骨质破坏的机制之一。

   五、黄蔑桂枝五物汤 (选自《金Ff要略》)
      〔组成〕黄蔑 芍药 桂枝 生姜 大枣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或疼痛,手足冷,舌质暗淡或青紫,脉微紧或沉细。

       〔现代研究〕 本方现代常用于类风湿关节炎、雷诺氏病、肩周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RA活动期,能有效改善和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减少反复发作,并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循环,总有效率达93.3%。另有临床观察治疗雷诺氏病巧例,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变情况,结果治愈9例,好转6例,可见益气温经活血法治疗雷诺氏病疗效可靠。

   六、四妙丸 (选自《成方便读》)   

      〔组成〕苍术 牛膝 黄柏 慧茵仁   

       〔功用〕清热利湿,舒筋壮骨。

       〔主治〕风湿热痹,湿热下注。湿热走注之筋骨疼痛,足膝红肿热痛,或两足麻木、痪软无力。   

       〔现代研究〕 本方现代常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等属湿热痹阻者。临床应用本方加味治疗活动期 RA 92例,并与叫噪美辛对照观察,治愈54例,好转3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4.6%,明显高于对照组。另有临床观察应用本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1例,7天为一疗程,显效24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7%。

   七、当归四逆汤 (选自《伤寒论》)   

      〔组成」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 通草炙甘草 大枣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血虚感寒,寒凝经脉,脉络不同。症见手足厥寒,或局部青紫,口不渴,或腰、股、腿、足疼痛,或麻木,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现代研究〕 本方现代常用于雷诺氏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产后风湿病等属血虚寒凝者。临床治疗雷诺氏病 50例,痊愈25例,好转 18例,无效 7例,总有效率为86 。实验研究表明,该药可显著减轻小鼠耳廓肿胀,提高小鼠热刺激痛阂值;显著延长凝血时间、凝血酶时间;降低全血比粘度,抑制动一静脉旁路血栓形成,降低血小板聚集性。   

   八、四妙勇安汤(选自《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金银花 玄参 当归 甘草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脱疽。患肢皮色黯红,灼热微肿,疼痛剧烈,久则溃烂,脓水淋漓,烦热口渴,舌红脉数。

      〔现代研究] 本方现代常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痛风、类风湿关节炎等属热毒较甚而阴血耗伤者。临床研究选用加味四妙勇安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3例,总有效率94 ,本方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痹,活血止痛之功。药理学研究表明,本方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引起的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由角叉菜胶、蛋清所致的大鼠足jw肿胀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降低炎性组织中PGE2的含量。

可乐加水 发表于 2008-11-20 09:55:51

140-9-第九节 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其他方法

一、针灸疗法   

      针灸治疗风湿性疾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我国最古老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针灸治痹的记载。至《内经》成书年代,有关针灸治痹的具体方法,取穴处方及治疗原则均已形成较为系统和完备的理论。《灵枢·经脉篇》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针灸治疗痹病是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针具、艾灸和现代的光、电、磁、药物等刺激源对一定脑穴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输传导作用,激发经气,调整脏腑气血的功能,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治疗风湿病的作用机制为抗感染,清除抗原阻断发病的原始环节;减轻炎症反应、提高痛09起到镇痛作用;防止组织损伤;调整各系统功能,促进组织和功能的恢复等四个方面。

      (一)针灸治疗风湿病常用方法   

      1.补法   

      (1)补肾固本:取肾俞、关元俞、膀胧俞、关元、三阴交,针用补法,或针后加灸,以补肾气,固本扶正。   

      (2)补中益气:取中院、天枢、气海、足三里,针用补法或针后加灸以补中焦脾胃之气。

      (3)补益气血:取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腼俞、脾俞、肝俞,针用补法或针后加灸,以益气生血。

      (4)补益肾阴:取志室、太溪、照海,针用补法,留针,以益肾补阴。

      2.泻法   

      泻法是用针灸祛除邪气,恢复正气的一种治法,放血也属于泻法,运用于实证。   

      (1)发汗解表:取风池、大椎、身柱、风门、合谷,针用泻法。

      (2)泻热通里:取大肠俞、天枢、丰隆、足三里,针用泻法。

      (3)活血祛癖,消肿散结:取隔俞、血海,针用泻法,局部选择数处,用三棱针刺出血,以泻其恶血。   

   3.温法   

      (1)温经通络:根据寒邪所在部位,循经取穴,针用补法,留针,或用温针,针后加灸,使其产生热感,主治风湿痹痛等症。

      (2)温中散寒:取上院、中院、下院、梁门、建里、足三里,针用补法,留针,或用温针,针后加使其产生热感,以治疗虚寒之症。   

      (3)回阳固脱:取关元、神胭,用灸法,时间宜长,用以治疗目合口张、手撒遗尿、四肢厥冷、脉弱之元阳欲脱之症。   

   4.清法   

      清法是用针灸疏风散寒、清热解毒开窍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热证。   

      (1)疏风清热:风府、风池、身柱、肺俞,用三棱针刺出血,合谷、列缺针用泻法,主治风热、表热证。

      (2)清热开窍:取百会、人中、承浆、十宣、点刺法出血,用泻法以治疗热盛窍闭之症。

      (3)清热解毒:取大椎、颊车、暑风、合谷,针用补法,取少商、商阳点刺出血,以治疗湿毒热等症。

      (4)清利湿热:根据热在何脏何腑,取本经之井穴或荣穴,用毫针点刺出血,以治疗脏腑热症。

      (二)针灸治疗风湿病常用处方

      根据针灸治疗的选穴和应用原则,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也应以患处或循经取穴为主,或采用“以痛为瑜”的阿是穴。对行痹、热痹用毫针泻法浅刺,或并用皮肤针叩刺及三棱针点刺,以加强祛邪宣痹的作用;对痛痹多深刺留针,或针灸并用,疼痛剧烈的还可结合欺针或隔姜灸,以增强温经散寒止痛的作用;对着痹,为增强除湿镯痹效果,通常在针灸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皮肤针和拔罐法等。常用处方为:   

      1.肩部肩骼、肩骼 .孺俞、肩井;

      2.肘臂 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肘骼;   

      2.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合谷;

      3.脊背身柱、腰阳关、水沟;

      4.能肾俞、华佗夹脊、腰眼、委中;

      5.股部环跳、秩边、居骼、阳陵泉;

      6.膝部 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足三里;

      7.躁部 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8.四肢麻木 合谷、太冲;

   10.指疼痛拘挛 八邪、外关;

   11.足趾疼痛 八风、然谷;

   12.行痹 加隔俞、血海、风府;

   13.痛痹 加肾俞、关元、三阴交;

   14.着痹 加足三里、商丘、巨虚;

   15.热痹 加大椎、曲池、承山、涌泉。

   二、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即按摩疗法,是采用按摩法刺激患者体表的一定部位,运动患者的肢体进行治病的一种疗法。《素问》曰:“按摩可使筋节舒畅,血脉流通,盖按其经络,则郁之气可通,摩其奎聚,则疲结之肿可散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悍者,按而收之。”王太仆注:“疾也,气候疾利,按之以收敛也。”《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背俞之间,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按摩的作用,首先是通经络,畅气血,而具有消癖、行滞、散肿、止痛的功效,并有增进局部营养、防止肌肉萎缩废用、促进疤痕变软和修复损伤的作用;其次,推拿疗法还可调补气血,固本复元。因此,本疗法的适应范围相对广泛,既可外用于肌肉、筋骨、关节之损伤和痹、痞、瘫、痉、痛、麻木诸证,又可内调脏腑、气血、阴阳之虚实,进而治疗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各种病证。体表各部推拿手法常规操作步骤:   

      1.头面部 一指禅推法、拿五经、扫散法、掌抹法。

       2.项背部一指禅推法、破法、拿法、按法、摇法。

       3.胸腹部 分推法、擦法、搓法、摩法、揉法、按法。

       4.肩及上肢部 一指禅推法、破法、按法、拿法、捻法、摇法、搓法、抖法、擦法。

       5.腰及下肢部破法、按法、擦法、摇法、扳法。

   三、中药水浴   

      中药水浴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依据疾病治疗的需要,选配一定的中药制成水煎液,趁热进行全身熏洗、沐浴,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中药水浴疗法集药物疗法和水浴疗法于一体,通过本身的机械刺激作用和温热作用以及药物作用而发挥治疗效应。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包括腰肌劳损、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等。   

      1.黄腐植酸(FA)药浴疗法

      黄腐植酸是腐植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腐植酸是动植物残体在大自然中经长期风化和细菌的腐解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大分子有机聚合。FA有抗炎、抗病毒、抗癌、止血、活血、止痛、解毒(解除重金属毒性)、去腐生新、改善微循环、调节机体免疫、稳定内环境、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内分泌细胞水平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激素样作用(无激素副作用),FA药浴疗法对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性疾病疗效可靠。FA无毒,其体内代谢过程,血液浓度在肝、肾分布较高,最终随尿、粪便排出体外,目前公认FA外用的方式疗效可靠、安全。

      2.中药药浴疗法   

      (1)洗浴方:威灵仙、生甘草各60克,羌活、独活、川乌、草乌各30克,地鳖虫20克。疏通经络,活血化癖,行气止痛。主治痛痹,腰背痛重者。用法:用蒸熏治疗机,每日蒸熏2次,每次30-40分钟,3--4周为1疗程。

      (2)浸浴方:川椒目、海藻、鸡血藤各30克,羌活、独活、制半夏、昆布、木瓜、桂枝各 巧 克,制川乌、制草乌各5克。温通经络,化察止痛。主治:最适用于强直性脊柱炎,腰背疼痛,活动受限者。用法:上药纱布包之,用水3千克,煎20分钟,倒人浴缸温水中,水量以能浸泡整个人体为度。每次浸浴半小时,每周2次。

   四、熏洗疗法

      熏蒸洗浴疗法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依据疾病的需要,选配一定的中药组成熏蒸洗浴方剂,利用中药煎液趁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浸泡,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作用于机体,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祖国医学传统治疗方法。其特点为内病外治、由表透内、疏筋通络、发汗而不伤营卫。本疗法通过药物渗透作用、改善微循环、蒸汽物理温热等作用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发挥药物及物理温热作用,共奏驱逐风、寒、湿邪于体外之效。在物理温热的间接辅助刺激作用下,药物能快速渗透、吸收直达脏腑,由表及里,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加速气血运行通畅,对血液成分起到调整作用,并能增强白细胞吞噬,增强代谢,调节免疫功能。熏蒸药物的有效成分经皮肤吸收,直接作用于关节周围软组织,起到了活血化癖、祛风散寒的功效,并能松弛肌腔、韧带,从而达到抗炎、解痉镇痛的目的。研究表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熏洗后,脊柱关节周围肌腿、韧带、纤维组织处于松弛状态下进行间歇牵引,能使挛缩的肌腹和肌健延长,达到促进脊柱关节功能恢复的目的;且经本疗法治疗后血沉、补体、C反应蛋白明显降低,与患部微循环改善,炎症得到控制有关。

   五、矿泉疗法   

      矿泉是地下深处的自然水,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微量元素、放射性元素和气体。由于绝大多数矿泉水者有一定的温度,故统称温泉。而含有1克/升以上的可溶性固体,或含有一定量的特殊气体以及微量元素,具有 34℃以上的温度,可以起到保健和医疗应用的称为医疗矿泉。矿泉疗法对风湿病的治疗作用:   

      (1)温度的刺激作用:矿泉水的温度刺激人体皮肤、血管和神经,使机体发生相应的变化。

       (2)机械刺激作用:由于水有以下作用:①浮力作用,肢体活动较易进行,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②水的静压作用,促进血液回流,具有消肿作用。③动水压作用,矿泉水的分子运动及气体逸出,给皮肤神经末梢以安抚作用,从而产生镇静止痛,改善血液循环的功效。

   六、气功疗法   

      气功疗法为中国古代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练气和练意,达到自我身心锻炼和强身健体的目的。虽然气功的种类和学派繁多,如周天功、吐纳功、关节活动功、站桩功、动桩功、固精功、正玄功等等,但气功的基本内容也不外调身(通过调整身体姿势,使其放松舒适)、调心(精神内守使之人静,使神情进人一种虚空、轻松愉快的境界)、调息(通过调整呼吸使人体之内气逐步聚集,储存于身体某一部位,或逐步循经络路线运行)三方面。通过调整神经系统和内脏功能而达到通经疗痹的重要作用。               
                                                                                       (冯兴华   何夏秀   刘宏潇)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陈纪藩,刘清平,陈光星等,通痹灵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软骨破坏的对抗作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0(1):8一12

   程建萍,林洁.加味乌头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2例临床观察.浙江中医杂志1999,34(8):355

   程金仓,周海兰,韩梅,等.黄蔑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30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9,18(2):13 -14   

   戴俐明,陈学广.白芍总昔对实验性肝炎的保护作用.中国药理通报,1993,9(6):449一453

   方剑乔,刘金洪,赵天征,等.独活寄生汤对小鼠胶原性关节炎治疗作用的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 7(5):289一 290   

   郭浩,魏伟,周爱武等,白芍总昔对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中国药理学及毒理学杂志,1993,7(3):193   

   黄芳,黄罗生,成俊.当归四逆汤活血化癖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99,5(5):31一33

   黄文权,张维苹.独活寄生汤合正清风痛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03,120): 28-29

   匡彦得,张弊,秦万章,雷公藤对IL-2受体表达的抑制作用,上海免疫学杂志,1988,8(4):250

   李生梧,房定亚.加味四妙勇安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53例.陕西中医2000,21(11):492一493

   梁君山,陈敏珠,徐叔云,白芍总昔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药理学及毒理学杂志,1990,4(4):258一261   

   马洪玲.益气温经活血法治疗雷诺氏病巧例.四川中医2001,19(9) :23

   马世平,翟融,徐向伟,等,四妙勇安汤的抗炎作用.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4,10(6):27一28

   毛理纳,罗予.加温和乌头汤改善微循环和抗炎作用的观察.浙江中医杂志2000,35(7):312一313

   沈晓燕,小林裕太,赵会芳,等.通痹灵对抗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骨质破坏的作用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0(1):13一17

   施旭光.四妙丸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杂志 1998,7(3):177一178

   石米扬,张莉,吴淑文.当归四逆冻疮膏的药效学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1,22(3):228一230

   唐瑛,王伟莉,郑有顺,山海棠胶囊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治疗作用的研究,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0,8(6):1 - 6

   田河水,李向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36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8):63

   陈纪藩,叶柳忠,陈光星.通痹灵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0(1):4一7

   熊茂林,宋畅,林敬明,等.通痹灵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MCP-1 mRNA表达的影响.中药材2002,25(10):722一 724

   杨骏,程宗敏.乌头汤加味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河北医学2000,6(2):190

   张航行,耿会玲,杨准霞,昆明山海棠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动物医学进展,2002,23(6):42一45

   张雷,张光辉.四妙丸加味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92例疗效观察.河北中医2002,24(12):917一918

   郑朝辉.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6例疗效分析.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2(1):60一Y61

   朱立平,董彦章,蒋明等,雷公藤多昔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部分经由CAMP,中国免疫学杂志,1992,8(5):276

   庄球钦.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雷诺氏病50例.陕西中医.1995,1600:48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40-第140章 风湿病的中医治疗